危中找机,新华体育采访后发现,尽管当前形势严峻,体育行业相关从业者和研究者对体育产业未来仍然很有信心。疫情期间,从业者意识到布局线上的重要性,疫情过后“健康、体育锻炼”重回大众视野,消费需求和动能都会增强,体育装备和器材行业将会受益,拉动进一步升级和创新。
△ 2月3日,一位健身爱好者在自家客厅做瑜伽。新华社发
从业者重视布局线上
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的传染性,侧重线下、聚集性较强的体育竞赛表演业率先踩了“刹车”,此外体育旅游、线下培训等没有预先进行线上布局的体育产业领域也是“重灾区”。通过此次危机,体育产业各行各业意识到布局线上的重要意义。
国内发展较成熟的运动鞋服企业,此次利用线上转型的已有成效,通过电商平台的营销策略、社群运营的日常积累来应对疫情危机,并且探索出一条应对机制。
如果你此前有添加安踏线下门店的微信,疫情期间朋友圈里多半会看到店员们在积极的线上营业。主打运动鞋服的安踏集团疫情期间将业务重心转向线上,并创新营销模式,推出了“全员零售”项目,旗下超过3万名员工及经销商共同参与,从高管到基层员工纷纷化身微商。
面对疫情,李宁集团业务团队也第一时间启动紧急应对策略,制定多套预案,目前电商营业额正处于稳定恢复状态。
知名健身品牌Keep、户外装备品牌探路者等都加强了电商平台业务。主打线下体育培训的卓逸体育也开始探索线上培训教学业务。
而抗风险较弱的中小型体育企业,在此次疫情中,除了想办法压缩线下成本外,也都开始发力线上作为补救措施。
健身器材迎来销售上行
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认识到了珍爱健康,积极运动的重要性。据新华社相关报道,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,北京掀起新一轮体育健身高潮,羽毛球拍、牵珑球、跳绳器具等一些体育用品开始脱销。此次新冠肺炎期间,因为电商、快递渠道的崛起,健身器材产业的反弹和上行已经初见端倪。
京东大数据显示,今年春节期间,各项“宅消费”需求均大幅超过去年,其中健身训练、游戏设备的成交额均为去年同期的200%,东北和四川地区的人们在健身/瑜伽品类上消费增长最快。
春节后,消费者购买居家健身类器材持续高涨。节后第一周,京东平台哑铃成交额同比增长60%, 拉力器成交额同比增长109%,跳绳成交额同比增长56%,划船机成交额同比增长134%,自营瑜伽垫成交额同比增长150%,2月至今自营瑜伽垫成交额同比增长近6倍。健身平台keep电商也表示整体销量比去年同期大幅上涨,瑜伽垫、泡沫轴、健身手环等都卖的比较好。
“因为这次疫情的防控措施是让大家自行在家隔离,如何在相对非专业的空间里边实现健身运动,保持健康的习惯,就会对体育装备和器材,包括一些健身的互联网模式提供一些机会。”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对新华体育表示。
“如果政府未来社区体育设施、场地方面有更精准、普惠的设施完善的话,对于整个体育产业也会带来很强的推动作用。”王雪莉认为社区体育未来会是一个可以发力的场景。